11月4日,由宁夏文化和旅游厅、妇女联合会指导的2025年“数字木兰”民宿管家培训计划首次落地宁夏,将通过三期集中培训,培育100名懂服务、懂文化、懂数字的“全能型”民宿管家,为宁夏乡村女性搭建就业增收新平台,为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“她力量”。

“木兰”绽放。
从“端茶倒水”到“数字运营” 一堂课刷新她们的“管家观”
在2025年“数字木兰”民宿管家培训班非遗八宝茶体验课上,来自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白寺滩村民宿的丁丽丽学得格外认真。“一刮香,二刮甜,三刮茶卤变清汤”,她一边默念口诀,一边练习盖碗茶冲泡技艺,“吴忠早茶文化非常有名,我要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工作中,让游客在烟火气中感受西北风情。”

学员练习盖碗茶冲泡技艺。
今年37岁的丁丽丽当过导游、讲解员、服务员,在白寺滩村民宿工作近两年来,她一直觉得自己是“打杂的”,对“管家”身份毫无认知,这次是带着“归零”的心态参加培训,“我以前觉得民宿管家就是端茶倒水、铺床叠被,没想到还要懂新媒体运营、客户关系管理,甚至还要会产品设计,通过培训收获太大了。”
丁丽丽的收获,得益于培训课程的精准设计。针对宁夏民宿产业同质化严重、文化挖掘不足、服务专业度欠缺等问题,本次培训构建了“四大能力板块+木兰夜话”系统化课程体系,既涵盖民宿服务标准、数字技能、安全应急、在线营销等核心内容,又融入地方文化、非遗体验等特色模块。

张俊巍为学员授课。
“民宿不是农家乐的升级版,也不是把县城宾馆搬到农村,它的核心是‘宿’,是沉浸式的生活体验。”宁夏旅游协会副秘书长、宁夏旅游协会饭店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俊巍,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等级旅游民宿评定特聘专家,为学员带来了《遇见民宿和民宿管家》开班第一课。
张俊巍一针见血地指出,宁夏民宿有五大痛点:管理机制不顺畅、合规经营有障碍、公共服务不足、食品安全隐患、地域文化挖掘不深。“很多民宿还在靠朋友圈宣传,不懂利用OTA平台精准获客;客房布草只看价格,不了解纱支密度与舒适度的关系;服务仅停留在基础接待,没有形成全流程体验设计。”
为破解这些难题,培训课程兼具理论高度与实操性。技能课上,学员们学习客房整理标准流程,掌握“枕套开口统一朝向”“布草铺床7分钟完成”等专业技巧;数字素养课上,AI文案撰写、短视频拍摄、直播带货等内容让学员们眼界大开;安全应急课上,消防知识、食品安全规范等实用技能让大家受益匪浅;非遗体验课上,除八宝茶冲泡外,学员们还学习了如何将文创产品、非遗元素融入民宿服务。
“木兰夜话”是培训的特色环节,每晚7时到9时,学员们围绕不同主题交流互动。5天时间,她们通过“天使和女明星”角色扮演破冰,结识“木兰姐妹”,建立小组文化;探讨女性社会定位与就业选择,解答乡村女性职业困惑;学习梳理民宿所在社区资源,树立“周边3公里以内都可以为我所用”的资源意识,提升定制化服务能力……通过夜话活动,大家从陌生到熟悉,在互助中共同进步。

学员进行接待服务与礼仪集训。
55岁的张巧玲是首期学员中年龄最大的,以前是农民,如今是永宁县蒯家庄生态园民宿管家。“没想到这个年纪还能参加免费培训,学到这么多实用的知识。”她认真记录厨房安全、食品安全等课程要点,打算回去后把规范落实到民宿运营中。“我要把学到的知识都教给民宿的年轻员工,还要教他们如何把农家菜做得好吃又安全,让游客吃得放心。”
24岁的马欣茹来自平罗县元昊山庄,接手民宿管理两年来,正面临从“农家乐”向“民宿”转型的困惑。培训中的服务话术、投诉处理、摆台技巧等内容,让她茅塞顿开,“回去后我要给店里的年轻服务员做培训,改进服务细节,还想打造不同主题的包间,提升游客的体验感。”
从“围着锅台”到“掌舵一方” 她们既能顾小家也能当好管家
“以前只能在家种地、照顾老人和孩子,通过民宿管家培训,我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,增加了收入,还可以向游客介绍永宁的美景和文化,特别有意义。”张巧玲说。
像张巧玲这样的学员还有很多。此次培训的招募条件就是从事民宿管家工作的乡村女性。“我们希望通过公益力量助力乡村姐妹就近就业增收,更好地抓住乡村文旅发展的机会,让她们既能赚钱又能兼顾家庭。”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项目负责人介绍,今年培训项目首次落地宁夏,前两期在银川昊然山居民宿开班,第三期在固原市原州区薛庄村归阁·守望星河民宿举行,通过线下小班系统化的教学,提升乡村民宿管家的综合能力。

学员通过模拟讲解非遗产品提升表达能力。
培训不仅让学员学到了技能,更让她们重拾自信、实现蜕变。“以前觉得除了种地什么都不会,很自卑。”学员李燕说,在课堂上她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姐妹,大家互相鼓励、共同进步,“讲师们很专业、有耐心,分享的成功案例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。”
从不敢说话到主动交流,从对民宿一无所知到能独立设计服务流程,学员们的变化肉眼可见。
2022年,民宿管家被纳入人社部职业技能考核体系,分初级工、中级工、高级工、技师、高级技师5个级别。宁夏旅游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宁夏民宿管家岗位缺口明显,优质民宿更是“一才难求”。
东塔寺乡白寺滩村民宿现已建成5个特色院落、28间客房。今年十一假期,客房入住率突破50%,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。“我们民宿全年带动周边20余名妇女再就业。”丁丽丽说,这些员工了解本地风土人情,能为游客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,但在专业技能方面仍有提升空间。“我要把学到的数字营销、产品设计技能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她们,还要打造主题院落,让更多游客了解吴忠、走进白寺滩民宿,带动更多人增收。”

学员分享学习心得。
目前,宁夏共有8家乡村民宿被评定为全国等级旅游民宿,其中甲级5家、乙级3家,黄河宿集、昊然山居等品牌享誉全国。随着“数字木兰”培训的推进,一批专业民宿管家将为游客提供更多“有温度、有特色、有文化”的服务。
“民宿是躯壳,管家是灵魂。”张俊巍的话道出了行业共识,“投资民宿管家,就是投资民宿的未来。希望学员们从‘看家人’转变为‘造梦师’,让游客住得舒服、愿意再来。”
从“宁夏经验”到“可复制模式” “数字木兰”为乡村文旅精准“造血”
“灶台和田野不是我的全部世界,掌握新技能,人生就有向上生长的力量。”这是全国8600余名“数字木兰”学员的共同心声,如今也成为宁夏乡村女性的追梦宣言。从灶台到工作台,从家庭到社会,从农民到民宿管家,这些乡村女性正在经历人生的蜕变。
作为聚焦乡村人才振兴的创新实践,“数字木兰”自2021年启动以来,已在全国16个省份落地生根,让无数乡村女性从家庭走向职场,成为家乡文旅产业的主力军。此次首入宁夏,正是瞄准当地民宿产业快速发展与专业人才短缺的突出矛盾。

学员领取录取通知书。
“‘数字木兰’首次在宁夏落地,是一次多方共赢的有益尝试。”宁夏旅游协会秘书长官玲表示,该项目既为乡村女性提供了就业增收渠道,又为乡村旅游产业注入专业人才,还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“银川市西夏区目前拥有民宿68家,包括首批国家甲级民宿昊然山居在内的5家等级民宿,优质民宿占比稳居全市前列。”西夏区相关负责人表示,2024年,西夏区民宿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,营收达900万元,节假日入住率保持95%以上。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,让管家岗位成为文旅产业的刚需缺口,这正是乡村女性施展才华的黄金舞台。
“‘数字木兰’不仅传授技能,更让乡村女性既守住家庭温暖,又奔赴事业远方。”蚂蚁集团战略发展部西北区负责人、蒙甘宁区域总经理郭佳琪分享该项目的普惠初心。
为推动培训成果长效转化,各方已达成初步共识。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将总结宁夏培训经验,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示范模式;蚂蚁集团将持续提供数字资源支持,助力学员熟练运用线上营销工具;宁夏文旅厅则以“数字木兰”项目为契机,进一步加大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力度,完善人才培养体系,优化人才发展环境,推动“宁韵百宿”建设,培育融合地域文化的特色民宿集群。
我们相信,“数字木兰”项目一定能让更多乡村女性通过技能培训实现自我价值,用数字技能推广塞上风光,用勤劳与智慧让民宿既有“家的温度”,更有“宁夏的味道”。(记者 张雪梅 韩胜利 文/图)